新闻资讯

综合除臭一体机

首页 > 产品展示 > 综合除臭一体机

中环环保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日期:2024-04-24 23:12:04   来源:od体育官网在线登录入口

  水环境治理行业包含城镇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净化处理、农村污水治理、河湖生态修复和流域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等多个细分业务领域,近年国家重视水环境治理,不断推进碧水保卫战以及城市污水解决能力建设等,水环境治理行业持续发展中。

  城镇污水处理领域:在国家环保政策带动下,我国城市污水净化处理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污水处理量、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率大幅度提高。2022年,全国污水处理总量已达626.89亿立方米,全国纳入统计的共 13,527座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2.16亿吨/日。但在城市与乡镇之间有着较大的分化差异,城市地区的污水处理能力及污水处理率都远高于乡镇地区。根据住建部《2021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城市及县城的污水处理能力接近饱和,但镇乡及以下级的设施建设缺口较大。与此同时,虽然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总量逐步的提升,但出水水质标准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跟着社会对水环境质量发展要求的逐步的提升,以及更为严格的各区域标准的陆续出台,老旧污水处理厂的提价、提标改造和建制镇的污水处理设备新建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工业废污水处理领域:工业废水净化处理是我国环保产业的重要分支,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近些年国家陆续出台的《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沿黄河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等政策也持续推动工业废水行业持续不断的发展,目前中国工业废污水处理设施逐渐完备,工业废污水处理行业市场化程度逐步的提升,工业废水净化处理呈现着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发展格局,整体发展水平逐步提升。2017-2022年中国工业废水净化处理市场规模由901亿元增长到1,234亿元,同比2021年上涨10%。未来随着各地工业园区建设的推进,以及政策的引导,工业废水净化处理的渗透率将快速提高,市场规模将进入加快增速的阶段。

  农村污水治理领域: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一直以来是污水治理的重点难点。由于乡镇分布较为分散,农村污水通常需要进行分散治理,但受限于地理位置与当地人文环境等各方面条件,使其处理能力未能达到预期,长效运行机制也难以保障,造成乡镇所属拥有较多的污水处理设施,却不具备较高的污水处理能力以及污水处理率。《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率达到40%。2023年以来,国家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动全国 2,700余个县(市、区)编制印发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并推广7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案例,以实现资源化、生态化治理。随着政策不断持续发力,未来有望逐步把市场下沉至建制镇、乡村等地区,开发更为适宜当地环境与规模的污水处理项目,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河湖生态修复和流域治理领域:进入“十四五”以来,我国对河湖生态环境防治提出更高的要求。2023年4月,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5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大江大河河口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逐步形成国家水网“一张网”总体布局。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在未来依然是水环境治理行业中的重点内容。随着河湖生态修复和流域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环保要求的趋严,将对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标准提出更高要求。

  黑臭水体治理领域:水体黑臭是当今我国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基础设施不匹配、监督管理不完善等复杂因素,黑臭水体治理一直面临巨大的挑战。截至2022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40%,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颇有成效。202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同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央财政对纳入支持范围的城市,根据项目投资额和申报治理的农村黑臭水体总面积,给予 2亿元、1亿元、5,000万元的分档定额奖补。对于承担黑臭水体治理的环保企业来说,有利于降低应收账款。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等指导性政策文件的出台,未来农村将成为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重点推进领域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和生活垃圾产生量的逐年增加,我国不断寻求适应国情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目前,主要的无害化处理方法包括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垃圾焚烧方法相较于填埋和堆肥,在减少占地面积、降低垃圾体积、彻底处理、减少二次污染、广泛适用性和节约能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地处理了垃圾问题,而且还能够将废物转化为宝贵资源,并向用户供电,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成为当前主流的垃圾处理手段。《“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指出,到2025年底,全国城镇的垃圾焚烧解决能力应达到每日约80万吨。在追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垃圾焚烧处理不仅是解决城市垃圾围困问题的关键措施,而且由于其显著的碳减排效果,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已被视为一种“负碳”产业。

  尽管垃圾焚烧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领域的比重显著上升,但在县城及其所辖乡镇的无害化处理量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有效改善这一情况,中央政府下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管理的通知》等文件,旨在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工作,提升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能力,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目标和措施,包括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推动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强调了在县、乡、村三级设施建设和服务方面的统筹规划,以及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小型化、分散化方法的采纳。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到2025年,根据地区的基础和条件,实现以下目标:1)在东部和中西部城市的近郊区,农村生活垃圾应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2)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应实现全面覆盖;3)在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水平应有显著提升。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垃圾收集和运输体系尚未健全,扩大这一体系的覆盖范围有望缓解一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垃圾供应不足的问题,从而提升县域项目的产能利用率。此举还有助于垃圾焚烧发电市场向农村地区拓展,促进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另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受到当地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显著影响。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生活垃圾的产生量预计将进一步增加。随着垃圾清运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生活垃圾处理的需求也将随之增长。

  危险废物来源广泛而复杂,自1995年出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起,我国逐渐在危废处理的基础设施、信息披露、标准制定等各方面进行了政策制定。目前已形成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为核心,覆盖从危废鉴别、转移、处置到资质、监管的危废治理政策和法规体系。这体现了政府对危废处置行业高度重视。“十四五”时期,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项目,“无废城市”概念兴起,在产业政策的指引下,危废处置行业需求逐渐释放,行业景气度提高,行业需求逐渐释放。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披露数据显示,我国危废综合利用处理量从2011年的2,690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8,461万吨。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22年我国危险废物申报的产生量已超1亿吨,同时,危险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处置能力快速提升。目前危废处置行业内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综合成本是主要发展方向。综合我国危废产量、利用处置量及行业企业发展状况,预计未来我国危废将实现全面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处理率达100%,实现国家“无废城市”战略目标。

  “十四五”期间,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我国将全面加速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新技术、新产业(300832)和新业态,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产业支撑体系,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迈进。环保产业集中度较高的水环境治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与危废处置等细分领域,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022年,我国水务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经达到了 3,291亿元。其中,供水投资为713亿元,占比22%;排水投资达1,905亿元,占比58%;而污水及再生处理投资达到了673亿元,占比20%。这些数据不仅凸显了我国水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庞大规模,更表明了水务市场的活跃与稳健发展态势。2023年以来,水务及水治理政策密集发布,旨在补齐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缺口,提升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建立合理回报机制等。在水价调整方面,国家相关部门早在2015年就出台政策指引保证污水处理设备与企业的合理盈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污水环境的变化,在确保合理盈利的基础上,鼓励建立起“按效付费”机制。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有望逐步调整,以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以及改善污水处理企业业绩。

  水务行业在追求“提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污水处理行业的增长。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居民用水需求和污水排放量均呈现上升趋势。截至2022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已经达到2.16亿立方米/日,同比增长3.85%,处理量高达98.11%,行业已进入成熟阶段。目前对于城市地区的市场增量已经逐步放缓,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对于农村乡镇生活环境的越发重视,建制镇、乡村等地区仍有市场空间待开发,污水处理率也远低于城市地区,建制镇地区为64.86%,而乡村地区则仅有 28.29%,离《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制定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仍有较大差距。未来有望逐步把市场下沉至建制镇、乡村等地区带来新的市场增量,老旧污水处理厂的提价、提标改造和建制镇的污水处理设施新建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在工业废水处理细分领域,随着环保政策与环保标准逐步趋严,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提标改造、集中处理等领域市场逐步开放,工业废水处理市场规模仍在逐步扩大。2021年1月,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推动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完善工业企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2022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左右。推动重点行业水效提升改造。鼓励工业企业、园区、集聚区主动开展或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生产工艺和设备节水评估,深挖节水潜力,实施工业水效提升改造,推进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印发《沿黄河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提出将深入推进沿黄河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工作,2024年年底前,沿黄河省(区)化工园区和国家级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达标运行,污水管网质量和污水收集效能明显提升。2025年年底前,其他各类园区基本实现上述目标。此外,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工业废水处理行业的发展,例如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进纺织印染、医药、食品、电镀等行业整治提升,严格工业园区水污染管控要求,加快实施“一园一档”“一企一管”,推进长江、太湖等重点流域工业集聚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十四五”时期,随着环保治理的不断深入,工业废水处理行业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根据住建部数据,2022年我国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清运量分别达到 2.44亿吨、0.67亿吨,自2019年以来,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清运量基本稳定。随着近几年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速投运,截至2022年底,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已达到80.47万吨/日,县城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19.48万吨/日,焚烧处理率分别为79.8%、55.2%。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当前,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已满足我国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需求,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根据北极星固废网数据,2022年、2023年我国垃圾焚烧发电新中标产能规模分别为3.98万吨/日、3.35万吨/日,自2020年以来,垃圾焚烧发电新中标产能逐年减少。2014-2021年,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新增投产产能保持增长,其中2021年达到15.17万吨/日,2022年出现明显下降,新增投产产能降至8.51万吨/日,随着新增中标项目的减少,预计2023年之后新增投产产能持续减少,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已经逐渐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倾斜。提质、降本、增效,不断提升项目运营能力将是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实现内生增长、保持盈利能力的核心要素。

  2023年 5月,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发布《危险废物重大工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23-2025年)》,加快建设国家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中心、6个区域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中心和20个区域性特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要加快补齐特殊类别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短板,着力提升危险废物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和利用处置能力,兼顾提升新污染物、新兴固体废物等环境治理能力。近年来,国家及各地市陆续出台政策引导危废处置行业健康发展,随着行业调整到位、市场供需趋于平衡,行业整体经营将趋于理性,未来我国危废处置行业将会迎来平稳发展的成熟期,行业集中度或将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提升。

  公司深耕环保领域多年,凭借卓越的管理能力和技术优势,构建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在保持健康的资产负债结构和流动性基础上,实现了持续而快速的增长。目前,公司在全国各地以BOT、BOO、PPP等模式,积极参与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固废资源化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拥有10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能力、3,500吨/日的垃圾处理能力及 7.5万吨/年的危险废物综合处置能力。在水环境治理和固废资源化领域,公司已构建起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正向国内环保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第一方阵迈进。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持有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环境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设计甲级等顶级行业资质,这极大地增强了公司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公司累计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50项,已授权和登记的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分别达到85项和17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此外,公司荣获了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在内的多项重要资质,并获得了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这些成就显著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和综合实力,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节能环保服务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是一家集研发、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制造及咨询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市政污水、工业废水处理、黑臭水体、湿地治理等水环境治理,以及垃圾焚烧发电、城乡垃圾资源化处理、危废无害化处置、污泥资源化处理等,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稳定、高效、创新技术的一站式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在许多细分领域如工业废水、乡镇污水处理、污泥资源化处理等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技术,是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的中国领跑者。

  (1)市政污水、农村污水处理:通过BOT、TOT、PPP、DBO、EOD等多种模式,提供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投资、建设及运营全流程服务。

  (2)工业废水处理:为客户提供纺织印染、矿山、电池、医疗、高浓度有机废水等各类工业废水系统性解决方案。

  (3)工业园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针对工业园区废水,从产生源头、过程及终端处理进行全生命周期优化管理,帮助客户实现排污减量、能源节约、资源回收与系统安全。

  (4)污水管网建设及运维:为客户提供集中式、分散式排水体制下的管网设计与建设服务,并以信息化的手段为客户提供污水管网及污水泵站的运行管理、巡视、维护等各项服务,打通关键节点使得建成的污水管线能组网运行,充分提供污水收集、输送的效率。

  (5)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流域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修复、底泥内源污染治理、城市公园、湿地、景观治理等专业化生态修复和长效运营解决方案。

  (2)危废处置:通过焚烧、填埋、物化等处理工艺,对危险废弃物进行减量化、降低危害性。

  (3)污泥处理:以超高温好氧发酵、干化焚烧两种技术路线实现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

  (4)餐厨垃圾处理:根据中国餐厨垃圾特点,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采用自动分选、水解除渣技术、多段固液分离技术、高效厌氧发酵技术,并结合自身垃圾焚烧发电优势,实现餐厨垃圾的高效处理。

  (5)垃圾渗滤液处理:采用“预处理+厌氧+MBR+NF+RO”工艺流程,中间及最终产水用于垃圾焚烧发电各环节,实现零排放。

  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布局方面,公司积极布局光伏业务,充分利用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身场地优势和技术储备,铺设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这一举措不仅显著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能源自给率,而且是我们响应国家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的具体实践。

  此外,公司投资的氢能源电池业务和催化加热器产品,不仅丰富了公司的能源技术组合,也为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

  1、投资运营服务:公司以BOT、TOT、PPP、EOD等模式开展业务,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设和运营等服务。通过特许经营期的运营获得收入,收回投资并获得投资收益。

  2、工程承包服务:公司以EPC、DBO、工程总包或设备总包等模式开展城乡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园林、生态治理、湿地、黑臭水、工业废水、固废、垃圾处理等项目的设计、施工、设备集成、总包等业务。公司已取得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环境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设计甲级等多项资质。

  3、专业技术服务:公司提供包括环境监测在内的各类咨询、规划、设计、委托运营等与环保专业相关的第三方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围绕行业发展及环境保护出台相关政策,《“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垃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未来我国水环境治理、固废处置的方向及发展目标,同时,在助力环保企业融资等方面,也采取多项举措支持生态环保行业企业的发展。

  得益于持续的政策推动与资金支持的共同影响,在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建的过程中,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国污水处理量、垃圾处理量等持续增长,加之相关行业细分领域的纵深发展,公司的市场空间逐渐拓宽,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公司业务范围覆盖市政污水处理、工业废水治理、黑臭水体、湿地治理等水环境治理,垃圾焚烧发电、城乡垃圾资源化处理、危废无害化处置、污泥资源化等固废处理,以及新能源光伏发电业务,具有系统化的方案设计和实施能力,能满足政府、工业企业、工业园区等客户跨领域业务打包整合的需求,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而且公司将通过内生和外延增长的方式,逐步构建和提升在环境咨询服务、综合环境治理、环保技术产品及环境工程配套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完善公司业务板块和产业链,全面提升公司综合环保服务能力。

  公司始终将研发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坚持不懈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我们与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务实合作,不断探索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为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业园区污染综合治理、农村污水一体化处理、污泥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在前瞻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公司不断取得突破,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至今,公司已拥有近百项知识产权,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彰显了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和优势,而且通过科技的力量,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行业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在市政污水、工业废水、乡镇污水、园区污水、厂网一体化等领域拥有丰富的治理经验、工程业绩和人才技术优势。在垃圾发电和固废资源化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方面,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积累了多个从方案设计、投资建设到运营管理的项目业绩。同时,公司在水务及水环境产业链上全方位发力,从厂网一体化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到水资源再利用,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太阳能建设,以及城乡水务智能化系统建设等。

  公司拥有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环境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设计甲级等行业最高资质,有效提升了公司承接项目的能力。

  公司经过持续发展,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与储备体系,聚集了一批环保、化工、水处理、电气等多学科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公司的业绩增长奠定了人才基础。公司拥有一支学历较高的优秀人才管理团队,管理团队整体偏年轻化,层次合理,为公司业务开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以公司董事长张伯中为代表的核心管理人员拥有多年环保行业从业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服务和管理经验,对客户需求动向及产业发展趋势具有较深的理解和较强的判断能力,为公司持续创新和业务拓展奠定了基础。

  公司致力于通过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自主创新方面,公司拥有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合肥市庐州产业创新团队等省市级创新平台和团队,组建了由博士、高级工程师构成的高水平研发队伍,承担了安徽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安徽省环境保护科研项目、合肥市关键技术重大研发项目等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在合作创新方面,公司持续深化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产学研务实合作,为公司快速、稳健发展提供强劲的技术源动力。同时,公司聘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一流专家学者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聚焦公司发展战略与转型、发展新增长极、科技攻关、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在公司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通过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的协同发展,公司全面建立了以省市级研发创新平台和团队为依托、科学技术委员会为抓手、多层次产学研深度合作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助力“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公司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安徽省“五个一百”节能环保生产企业等重要资质,企业品牌形象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升级迭代,公司在工业废水治理及工业园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等细分领域技术优势明显,在污废水及固废综合治理领域产业链前端、中端、末端分别掌握了高负荷水解酸化、高效多循环AAO、臭氧催化氧化、自养反硝化滤池、碳源精确投加、污泥超高压脱水等多种类型工业废水、固废关键核心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农村污水、工业园区废水、工业废水、污泥处置、水环境生态修复等领域。未来,公司将以当前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强化集成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实践以及开放服务,为各级政府、各类制造业企业、各类工业园区、河道流域等提供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通过多年的战略布局和项目实施,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深耕客户带来的客户粘性优势;与央企、国企、地方国资平台的多形式、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带来的市场开拓优势;企业合理负债规模和良好的债务结构带来的资本扩张能力的优势;再加上公司自身的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建设运营的管理优势,构成了中环环保在环保行业整合资源能力的优势。

  2023年,全球经济依然处于不确定性的阴霾之下,市场经济持续低迷,财政支付能力紧张,为企业经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当前市场环境,公司继续秉持双主业驱动发展,紧抓双碳机遇,坚持“稳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战略,坚守“安全生产”和“环保达标排放”两个底线。近年来因各地财政支付能力下降,公司应收账款大幅增加,结合公司的转型发展战略的调整,2023年,公司主动减少对污水处理、垃圾发电、固废等PPP、BOT、TOT类重资产项目的投资,对当期环境工程收入有较大的影响,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有较大幅度下降。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413.87万元,同比下降30.5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796.23万元,同比下降36.9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8,125.82万元,同比增长246.84%。其中,环境工程业务收入与2022年同比下降83.66%;水务运营收入与2022年同比增长21.93%;垃圾发电收入与2022年同比下降8.34%。因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下降,应收账款上升造成坏账计提减少同期利润3,165.88万元,2023年比2022年多计提可转债财务费用影响当期利润1,218.13万元。

  2023年,公司稳住“水务+固废”双主业基本盘,在建项目按计划投入运营,运营项目不断提质、降本、增效。水务板块,大连市红凌路污水处理厂、阳信县商店镇污水处理厂、宁阳化工产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年内污水处理量及处理效率均有提升。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碳源精确投加系统、节能技改等精细化管理手段进行降本增效,污水处理运营能力进一步增强。固废板块,随着承德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式投产运行,各运营电厂进厂垃圾量和垃圾种类不断拓展,公司固废处置业务产能快速增长。为进一步延伸固废处置产业链,公司收购济源市工业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项目,实现由固废处理向固危废综合处置产业领域拓宽。建设板块,各新建及提标改造项目年内按计划完工,公司承建的大连市红凌路污水处理厂PPP项目获评2023年度“大连市市政金杯示范工程”。

  同时,公司充分发挥“水务+光伏”的天然优势,将绿色清洁能源利用与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此外,公司积极在氢能领域谋篇布局,为公司发展寻求新的活力。

  2023年,公司在科技创新和成(002001)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开花结果”,实现了科技创新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公司及子公司全年申请、受理专利16项,新增授权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 5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150项,累计授权、登记专利85项、软件著作17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知识产权对公司发展的支撑力度显著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顺利入围工业和信息化部《环保装备制造行业(污水治理)规范条件》企业国家级认定。公司“工业园区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成为安徽省科技厅首批认定的联合共建类重点实验室之一。由公司牵头、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汉青院士团队开展的“水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检测与治理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与应用”课题获得安徽省生态环境厅2023年省级环境保护科研项目立项支持,为公司在新型污染物治理领域取得先发优势奠定了基础。同时,承担的2021年合肥市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项目“印染废水近零排放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顺利通过合肥市科技局验收,提升了公司在工业废水细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在产品创新方面,公司产品“污水深度脱氮自养反硝化滤池” 自 2022年通过安徽省新产品认定后,成功入选《2023年全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及《合肥市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先进技术、产品推荐目录(2023年版)》。在标准制定方面,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等共同编制的安徽省地方标准《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工程技术规范》已发布实施,另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已通过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立项,参编的团体标准《合肥市节能环保企业信用评价》也在有序推进中。多项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开花,实现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巩固、提升了公司在重点领域的技术优势和行业地位。

  人才是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3年,公司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基于“合工大高级研修班”和“青年英才班”后备人才储备,优化内部晋升渠道,积极提拔任用年轻干部,进一步加强了公司人才梯队建设。同时,公司高度重视培训及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推进以提升高层团队管理能力、中层骨干管理水平、基层人员技能水平为目的的等各类重点人才培训项目,邀请行业专家来企开展学术交流,并组织各类公司治理合规培训、ESG培训等,全方位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团队建设方面,公司组织合工大高级研修班学员远赴内蒙古乌兰布和参加沙漠友谊赛,弘扬了企业文化,凝聚了团队精神。2023年,公司首批员工持股计划成功解锁,核心骨干员工共享了企业发展成果,激发了员工的创业热情和企业凝聚力,促进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公司上市以来充分运用上市平台优势,一方面,通过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项目建设资金,一方面,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用公司特许经营权项目融资,匹配银行长期贷款。2023年,公司进一步深化与国有大型银行的合作,充分利用当前贷款利率下行机会,对前期利率较高的项目贷款进行置换,新增项目贷款纷纷通过银行项目贷审批,项目贷款利率创近年新低,大幅节约了融资财务费用,优化了公司项目负债结构。

  公司强抓国家“双碳”的战略机遇,继续聚焦“水务+固废”双主业、坚持“稳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围绕“减量、减碳、循环”的3R发展理念,不断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增长点,以科技创新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公司成为国内领先的环境治理整体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公司围绕新质生产力,在未来科技赛道谋篇布局,不断寻找转型发展的新突破。

  1、稳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是公司发展的根本策略和主基调,继续保持不能动摇。鉴于主业的盈利模式和行业特点,公司继续坚持“控负债率、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等举措不动摇。

  2、深耕“水务+固废”双主业,夯实主营业务,在工业废水治理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等细分行业做精做专,通过外延式整合积极拓展新市场、新领域,走出“差异化、特色发展”的“中环模式”。

  3、紧抓国家“双碳”机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开拓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业务,培育新的增长点,逐步加大轻资产业务的收入比例。重点加大节能、清洁能源、零碳技术业务的投资与技术开发。同时,公司探索在企业转型发展上走出“中环新模式”。

  4、转变增长方式,以科技创新为第一生产力,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模式,拥有行业引领的专项技术,实现对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以省级研发平台为依托、科学技术委员会为抓手、多层次产学研深度合作为支撑,提高公司的科技研发能力。公司在降本增效上,一手抓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工艺改造提高运营效益;一手抓企业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节能降耗。

  5、携手优质企业进行战略投资、技术、管理等多层次合作,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产业,加大对新质生产力、未来科技赛道的投资和并购步伐,培育新的增长点。

  6、坚守“安全生产”和“环保达标排放”两个底线,加强公司团队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主要业务收入来源于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相关的投资及运营业务和环境工程业务,该等业务对公司自身运营资金的要求较高。投资及运营业务需要垫付大量的资金,特许经营权无论是通过BOT运作模式取得或者通过TOT运作模式取得,现金大量流出的建设期(收购期)无现金流入或只有极少现金流入,投资及回报需要在未来年度逐年收回,收回周期可能长达10-20年;环境工程业务的承接需要投标及履约保证金。目前公司业务仍处于快速扩张期,投资运营和环境工程类的业务规模仍在不断扩大,公司主要通过债务融资满足发展的需要,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合并口径资产负债率为62.85%。融资规模和结构的合理规划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公司客观上存在负债和资金管理不当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2023年、2022年、2021年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总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8.81%、50.38%、41.37%,客户集中度较高。虽然公司前五大客户主要为政府部门或其授权方,信用度较高,但如果主要客户出现违约风险或重大财务风险,将可能导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下降,进而引发业绩下滑。因此,公司存在客户集中风险。

  2023年末、2022年末、2021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85,651.90万元、56,908.34万元、39,913.60万元。公司应收账款规模较大与所处行业性质密切相关。目前公司运营业务收入一般情况下按月或按季度结算,因地方政府财政支付能力下降,应收账款账期有所延长;环境工程业务一般采取按进度分阶段收款方式,在各阶段按合同约定收取工程款。公司客户主要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大型国有企业,若主要客户的财政/财务状况或经营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主要客户因审批流程等特定因素导致回款周期大幅延长,将会影响公司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的正常回收,从而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投资项目尽管在投资前对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进行了充分论证,但不排除受国家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可能出现项目不能按期进行、后期回款拖延等情况,最终导致项目运行周期长,不能及时达到预期的效益。

  公司一直积极开展相关环保领域的PPP模式业务探索,设立相关的子公司与内部业务部门,抓住市场大趋势,推进公司在环保市场的业务发展。但PPP作为新兴的业务模式,在推广探索的道路上仍然存在不确定性风险。首先是政策方面,虽然近年来关于PPP模式的相关政策落地加速,但整体上仍有待完善。其次,PPP模式项目投资额较大、合作年限较长,在实际运营中受各方面的影响,项目的盈利情况可能会低于预期水平从而带来运营风险。公司在深入探索PPP创新业务模式的同时,不断完善PPP项目的内部风控管理体系,加强对项目的技术分析、财务判断、可行性研究、风险评估,选择财政状况良好的地方政府、实力雄厚和信誉良好的合作方,降低项目风险。

  水处理质量受到进水水质、设备运行状况、工艺参数设置及控制等因素综合影响,若个别排放主体未按照生态环境部相关要求排放,导致进水水质大幅超过设计进水标准,或设备突发故障,以及发生自然灾害、突发性事故等不可预见状况,将会导致公司可能面临水处理质量风险及受到行政处罚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的品牌及业务开拓等造成负面影响。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运营过程中,会产生污水、废气以及飞灰/炉渣等污染物。为确保项目运营符合环保要求,废气、污水和固废等污染物排放和处理符合国家标准,项目公司建设了必要的处理设施并采用了一系列污染防治技术和措施。但在项目运营过程中,若国家有关部门提高环保排放标准,部分项目可能存在因不满足新的环保要求需要增加或改造有关环保设施,从而导致环保资本性投入增加,同时还会增加日常经营的环保处理费用,对公司经营利润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还存在由于设备故障或人为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环境保护风险的可能,从而对公司的项目运营和盈利水平造成不利影响。

  随着公司业务拓展和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经营呈现技术多样化、业务模式多样化特征,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在逐步加大,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若公司在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及财务管理等方面不能适应规模迅速扩张的需要,管理制度等未能得到及时调整和完善,将对公司的高效运营造成不利影响,使公司面临一定的管理风险。

  8、关于特许经营权项目投资支付的现金在经营活动列示的会计核算特点所带来的风险

  公司专业从事生活垃圾污水处理BOT、TOT特许经营权投资运营业务,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31号——现金流量表》的规定,列入金融资产核算的特许经营权项目的投资并非投资活动而是与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因此公司在现金流量表中将按照金融资产模式核算的特许经营权项目投资支付的现金在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中列示。2023年、2022年、2021年公司特许经营权项目投资支付的现金分别为 2,545.41万元、19,723.55万元、10,615.29万元,由于特许经营权项目产生的经营性现金流入是在项目特许经营期限(一般为20-30年)内逐年回收的,导致公司报告期各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波动较大。公司特许经营权项目在开始运营后能获得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公司采取预算管理,每年做好投资规划和财务筹划,根据公司现金流状况合理安排项目投标,从而保证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正常流转。若公司未有效、合理进行预算管理、投资规划及财务筹划,则有可能导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周转困难的风险。

  公司将密切关注上述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的变化情况,加强资金与成本管理、制度创新、内部控制、应收账款与现金流管理等,提高公司管理上的水准,进一步降低公司快速发展带来的相关风险,保持公司平稳快速增长。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和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 和 成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环环保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