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 打造绿色低碳新徐州
日期:2023-12-04 01:27:41 来源:od体育官网在线登录入口
2020年12月1日,《徐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经过3年的努力实践,徐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垃圾分类体系全面健全,市民垃圾分类意识、垃圾分类成效、城市环境品质均得到全方面提升,向徐州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垃圾分类体系全面健全。3年来,徐州市坚持全市“一盘棋”,市、区、街三级联动,全领域、全链条推进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截至目前,居民小区、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场所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垃圾分类意识全方面提升。健全市、区、街、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机制,全方位宣传发动,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2%以上,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22%以上,垃圾分类工作的各界关注度、全民参与度逐步提高。
垃圾分类成效全方面提升。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与三年前相比,可回收物回收量日均增长58吨,有害垃圾回收量增长3倍,厨余垃圾回收量增长69.62%,其他垃圾处置量减少13.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19%、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76%。
城市环境品质全面提升。居民小区“撤桶建点”,撤除单元楼前3万余个散落垃圾桶,建成5000余个集中收集点,落实专人管理,厨余垃圾实行“两驳一运”;沿街商铺实行上门分类收集,撤除道路两侧约1.8万个散落垃圾桶,解决垃圾桶围楼、异味扰民等城市治理顽疾。
3年来,徐州市着眼于系统治理,着力构建垃圾分类全方位制度体系,从高位统筹、制度保障、规划引领三个关键着手,逐渐完备垃圾分类顶层设计。
突出政府主导,加强高位统筹。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市级成员包括39个市级职能部门、12个县(市、区)。市委市政府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城市管理综合考核重要内容,列入市对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考核。市级职能部门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要求,在各自行业领域履行垃圾分类管理责任。各区坚持把垃圾分类作为“一把手”工程,认真落实属地主体责任。
突出法治为先,加强制度保障。建立以《徐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徐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等法律和法规为主,以《徐州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徐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和管理办法》等规章为补充,以《生活垃圾设施设备设置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管理规范》等多部区域标准为技术支撑的,覆盖生活垃圾全流程、全场景的制度体系。主编的《江苏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和维护指南》已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执行并列入省地方标准。
突出系统推进,加强规划引领。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徐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徐州市民生改善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徐州市“十四五”市政设施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中长期垃圾分类推进目标。编制《徐州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理规划(2017-2030年)》《徐州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22-2035年)》,市、区两级每年印发垃圾分类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制定《徐州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收集点规划布局方案》,有效指导区、街道收集房布局建设。
3年来,徐州市着眼于全程分类,着力构建垃圾分类全链条处理体系,从前端、中端、末端三个环节协同发力,深入推动生活垃圾“一分到底”。
聚焦做全前端,狠抓精准投放。广泛实行“三定一督”模式,在市区1800余个居民小区、城中村建成5000余个分类收集房、1000余个可回收物智能收集箱,完成3000余个收集房便民化改造。在942公里道路、3.15万家沿街商铺,开展生活垃圾上门分类收集。规范建成49个农贸市场集中收集房,实现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场所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设施全覆盖。坚持示范引领,打造61个市级示范小区、20个市级示范社区、10个市级示范街道、2个国家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工作重点单位。
聚焦做优中端,狠抓规范收运。增配厨余垃圾运输车、可回收物运输车和有害垃圾专用车共271辆,所有收运车辆完成标志标识统一规范;建设6个可回收物分拣中心、6个有害垃圾暂存点、32个“厨余垃圾”驳运点,四类生活垃圾实行专车专用、分类收运。
聚焦做强末端,狠抓科学处理。已全面建成集其他垃圾焚烧、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有害垃圾集中处理、大件垃圾拆解和可回收物再利用为一体的全品类处理体系。市区原生生活垃圾实现“全量焚烧、零填埋”,每天焚烧约3000吨;餐厨废弃物、农贸市场有机易腐垃圾和家庭厨余垃圾实现协同处理,日均处理约600吨。
3年来,徐州市着眼于习惯养成,着力构建垃圾分类全维度宣传矩阵,从社区、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抓起,持续提升全民垃圾分类意识。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社区宣传。纵向,推动市、区、街、社四级党组织常态化联动,建立“三项”责任清单,让各级书记明确抓什么、怎么抓;横向,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模式,整合辖区资源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坚持从娃娃抓起,强化学校宣传。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组建徐州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持续开展“绿色环保我先行,垃圾分类进社区”师生志愿服务行动。编印垃圾分类教材《徐州市垃圾分类知识读本》(中学版、小学版、幼儿版),普及到全市1367所中小学幼儿园。加强对学校垃圾分类的指导检查,打造出229所垃圾分类示范学校。目前,全市学校垃圾分类开展率、投放设施覆盖率、教育普及率均达到100%。
坚持广泛引导,强化社会宣传。深化“公共场所—居民小区—楼栋”的宣传阵地建设,市区建设8处宣教基地、100余处街头宣传阵地、50余处“家门口”宣传阵地、5.02万处单元楼宣传阵地。突出“沉浸式”宣传,组织“跟着垃圾去旅行”主题活动500余场,开展厨余垃圾分类专项宣传1200余场、“有害换有爱”系列宣传800余场、沿街商铺上门宣传9万余次。组织志愿者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开展860余场次志愿活动,活动覆盖约4.6万人次。
3年来,徐州着眼于科学管理,着力构建垃圾分类全周期管理机制,从源头减量、模式创新、科技赋能、执法监督四个方面下功夫,大力提升垃圾分类规范化管理水平。
紧盯源头减量,推进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绿色商场创建工作,市区5家商场获批国家“绿色商场”。定期调度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情况,将355家一次性塑料制品企业纳入商务部监测平台,每半年通报一次。限制一次性用品成效显著,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量年年在下降,可降解塑料包装、购物袋、环保纸袋、餐盒等使用量一直增长,持续推进绿色环保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紧盯模式创新,推进物业履职。从2023年6月起,垃圾分类运行进入3.0模式,市级不再设定统一的运行管理模式,将垃圾分类下沉区、街道,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归位”,市级对主城区垃圾分类市场化的投入转变为对各区的奖补。
紧盯科技赋能,推进无人值守。探索垃圾分类收集房无人引导模式,在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已基本养成的小区,升级改造收集房,安装智能化识别装置,居民通过刷卡、扫码、刷脸或手机号验证等方式,验证身份后投放生活垃圾,减少引导员值守时间,逐步实现无人值守。
紧盯执法监督,推进责任落实。坚持宣传引导与行政处罚相结合、社会动员与警示曝光相结合、末端执法与前端监管相结合,推动市、区、街道三级执法力量和社区队伍下沉居民小区,压实各类人员工作职责,着力提升居民源头分类实效。累计办理生活垃圾管理行政处罚案件7817起,处罚金额约126.7万元。
市城管局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垃圾分类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站在新起点,徐州将坚持为民初心、坚持绿色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久久为功,深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助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本报记者 陆铭
建立以《徐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徐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等法律和法规为主,以《徐州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 《徐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和管理办法》等规章为补充,以《生活垃圾设施设备设置规范》 《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管理规范》等多部区域标准为技术支撑的。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徐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 《徐州市民生改善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年) 》 《徐州市“十四五”市政设施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中长期垃圾分类推进目标。